在第一次筹备会上的发言
鲁仕波
前面我们有过两本鲁氏族谱,一本是鲁学广执笔的刚、常二祖族谱,一本是鲁万碧执笔的前河鲁氏族谱,尽管这里面凝聚了他们还有很多人的心血和智慧,但是这里面或多或少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和不足。一是错漏严重,二是范围太窄给后人留下若干年后考证价值不大,三是没有更多的记载鲁氏的文化精神,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促使了我们这次再次发起对我们鲁氏族谱进行系统全面的进行修整,本次族谱从新修整,是我们在雅安工作定居的鲁仕全同志的大力倡导并积极支持的结果。本次筹备工作,仕全哥一直推我暂时来把这个头领起,为我们鲁氏大家族做点事,我也倍感荣幸。但是我由于工作和自身家庭的一些的原因,再加之我对这次的修整族谱除了一腔热情以外,其他的真就是一片空白,对族谱方面的知识一窃不通,还有就是精力上目前也还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该项事业中来。所以,在以后的正式工作开展中还请各位族人多多谅解,并积极物色推荐能真正做好这件事的人。我粗略地想到了几个方面的问题,在这里大家一起讨论讨论,都说说自己的想法,最好能就一些基本问题统一一下意见,便于下一步开展工作。没有说到的,大家补充。
一、关于修谱的意义。这个问题,我们修谱的人首先要有足够认识。家谱有什么用?修谱有什么意义?我想有三个方面。一是保存历史。编修族谱,在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上溯到殷商时期,尤以明清两朝最为兴盛。当时朝廷设置专门机构,掌管皇族族谱。家族的历史是一个国家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谱提供了许多国家正史、志书无可取代的历史资料。国家历史上没有记载的事情,可能你的家谱上就有记载。所谓“国有国史,族有族谱” 。有的专家讲“国史、地方志、家谱”是中国国学的三大精粹。这个意义就比较大了。二是教育后人。家谱能够为寻根认祖提供信息,用先人的事迹和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后人;用白纸黑字来教育家族的人要团结和睦、尊老爱幼、互相帮助。现在我们经常会遇到小的不尊敬老的,子女不赡养父母,有老不养,有子不教,品质恶劣违法乱纪的也有。靠法制来治理,也靠我们来教育。好的家谱都记载了先祖的艰苦创业、勤奋劳动、讲究诚信、热爱读书、团结和睦等等事迹。这些都是自己家的事情,远则几百年,近则几十年,是自己的祖宗,血脉相连。拿别人说事,你可能不服、不感兴趣。自己的祖先长辈,说服力大,容易接受。三是留本寻根。你是谁?你从哪里来?树高万丈,落叶归根。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没有家谱,你的名字就留不下来。前几年好像是中央台有个专门有个栏目,就是寻根,寻亲栏目。现在网上很多网站就是提供这方面的服务。好多节目,我们看了很感动。国民党前主席连战等人都曾回大陆寻根问祖;1933年的《中湘湖田马氏五修族谱》中就有前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的父亲及其先祖身世的比较详细的记录。孔子、孟子、老子就不用说了,全国不乱套。毛氏族谱、蒋氏族谱,都很完整。后辈都很重视家族历史的研究,尤其是文化的传承,这对一个家族的发展具有特殊重要性。
从现实来看,我们达州鲁氏家族修谱更有必要,更紧迫,更有意义。鲁氏家族根本就没一本保存完整的族谱。达州鲁氏家族,从可考证的情况来看,距今也有300多年了。鲁氏家族应该有家训、有文化、有传统,流传中鲁氏为清官世家、武将世家、是对国家对社会做出过积极贡献的一个家族。在达州也还是有很多的成功人士,目前我知道的像现在深圳达州商会会长鲁辉就算是成功成名的一个。当然也还有很多我们目前没发现的鲁氏后裔。现在我们很多的年轻人只知道自己姓鲁,但是不知道自己几世、该什么辈份的。这有历史的原因,比如说文化大革命,搞乱了经济,搞乱了文化,也搞乱了思想,家谱都烧了,家族观念没有了。还有就是现在的人取名都是好听或讲究风水了,所以辈份上自己也不清楚了。我们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家谱没有认真全面系统的修过一回。一般来说,族谱要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但我们就根本没有个修过。再不修谱,先祖的功德再好也不能发扬;后代再兴盛,再发达,先祖的功德也不能流传下去。所以,现在看来,修谱更迫切,时间更紧迫。希望以后下去采编的时候,能把这些意思渗透一下,提高对修谱的思想认识,提高参与的积极性。
二、关于修谱的程序。修族谱是件大事,辛苦事,需要庄重、严肃、认真、细致。要真的修一部有历史价值的族谱。,往往需要几年、十几年的时间,花费巨大人力物力财力,父亲去世,儿孙继续,有的要一、二代人才能修一部完整有传承价值的族谱。虽然上次刚常族谱我有参加,但只是做一些后勤和宣传工作。我没参加过修谱,对修谱工作也不太了解。这次好在有两本支派支谱,已经积累一些经验,为这次重修族谱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今后我们工作将如何开展,我谈一下自己对修谱工作的一点看法一是需要成立一个修谱机构。对外有正式的修谱名义,有号召力,不是小打小闹。1.成立鲁氏重修族谱工作委员会。推选出主任1人,总领导,全面负责修谱工作,包括与修谱有关的各项工作。副主任3、4个人,协助主任。委员若干人。这个修谱委员会是负责总体工作的,有些人可能不在达州本地,在外工作,不能脱产直接参与采访修谱,也有一些干企业搞公司当老板的,需要他们参加。2.委员会领导下,还应该有个专业修谱机构,是个常设机构,叫鲁氏族谱编修部,设立主修1人,负责修谱,对家谱从专业技术上、准确度上、形式和内容等各个方面进行指导。副主修若干人,采访编辑若干人,人数根据需要来定。编修部下设8个修谱工作指导小组,采访组(指导各支派各村的入户统计,收集资料),后勤组(物资供应、交通、食宿等),筹款组(想方设法募集资金),财务组(管理资金收支),技术组(负责文字、图片资料的录入,编辑,将来出书),联络组(负责对外联络沟通,特别是一些外地的寻根的),谱序组、字辈组(研究族谱序言,续排字辈,这个比较专业),每组3-5人,负责具体工作,要不要分的这么清,根据需要定,但这些工作都需要有人去做。3.基层分组。重点按照刚、常、斌、良和其他鲁姓各大支派人数多少,成立基层的修谱分组,大村2-3人,小村1-2人。要体现广泛性和代表性,这是续谱工作成败的关键,尽量联系热心修谱、办事认真、有文化、有能力的族人参与。有的村户数少,或者村里实在找不出人来,那修谱委员会可以从别的村找人。二是发布修谱简章。修谱委员会成立后,起草鲁氏家族重修族谱简章,发布到现在我们能联系到的各村和微信群里起到一个号召作用。网上也可以发布。内容包括:修谱的重要意义、修谱委员会人员组成、工作任务(修谱、收集文字和实物资料、寻根、续定字辈、筹款等)、工作制度(包括原始记录、实物资料,公函、通知、书面资料的保存,财务管理等、联系方式)等。三是最好能找到一个固定的办公场所。有必要的设备,最好有电话、电脑,能上网。四是定期召开修谱工作通报会。根据工作需要,经主修提出建议,委员会主任或副主任召集会议,各组组长参加,通报修谱进展情况,遇到的问题,商讨研究方法,解决问题。相关人员做好会议记录,拍照,如果有条件可以不定期出简报,分发修谱委员会所有成员
三、关于修谱的格式和内容。这一部分是族谱的核心,能不能让人公认我们的族谱修的好,关键在此。这里面有3个问题:一是族谱的格式。谱名《达州市鲁氏合编族谱》。这次我们肯定是用现代的印刷技术,出精装本。板式也还是要有一点新意。要用好的耐藏纸制印。当然这些问题在修谱过程中也能解决。参与修谱的人多了,可以广泛征求意见。第二个问题是族谱的名字。就目前达州鲁姓的来源并非一个,也不全是湖广填川而来,是用仿古的族名还是叫《达州市鲁氏合编族谱》,这个大家可以讨论讨论。三是修谱内容。每次修谱都应该有凡例,我们这次修谱无凡例可查可循。所以很多的事情还要修谱委员会去商议认定。在过去,族谱只记载男丁,妇女一概不入谱。二老婆、三老婆没生儿子,连个名也没有。建议这次修谱,男女都上谱,这也是形势发展的需要。其实我觉得还是应该对我们能够搞得清楚的长辈生于那一年,死于那一年,葬于何处还是应该有个记载。也好若干年后找根寻祖。当然这与修谱投入,参与人员多少有关。我觉得生卒年代,文化程度,学历职称,文化作品,干部简历、级别。配偶姓名,是哪村人?谁的女儿。子女姓名,特别是女儿,嫁给谁了?,也应该有记载,若干年后也知道那姓同我们鲁氏还有关系的。四是族谱序言。要仔细研究以前几次修谱的序言,续写2-3篇序言,也不一定都是自家人来写。外姓有文化的名人来写也可以。五是要不要族谱附录。比如家族的历史资料,照片一类的,名人诗文、事迹、书画作品手迹等。当然这就要看能不能搜集到。
四、关于修谱资金和实物资料。这次修谱工作没有专用财产,也没有专项资金,参加人员都是自愿尽义务,甚至还得无私奉献,家人还不一定理解。仕全哥这次带了个好头,还有很多关心本次修谱的人都在积极询问捐款渠道。准备积极捐款。修谱工作是一项浩大工程,需要人力、财力支持才能成功。我们要创造条件筹集资金,有专门可靠的人管理资金和资金的使用。除资金外还有实物资料的收集工作,名人书画手迹、碑刻、著作、楹联、文物等,这也要做工作,如果不能捐献,我建议尽量拍照记录下来,多拍点照片也好。
五、关于续定字辈。我们鲁氏家族从未系统全面修过家谱,我们原定的25个字辈,现在已经用到15世了,好像用到志字辈了,先人所议辈份还有10个字辈了。要不要续定,前面学广爸在搞小范围族谱时也新议了25辈,这次也要拿出来大家要从新议,广泛征求意见,要得到所有族人的认可。各位发表一下看法。如果说按贯例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不续也可。但世事难料,我们很难说30年、60年后,还是100年后有没有人接着续修族谱。我的个人意见,再续定25辈。我们续了,下次修谱也就少了一项工作。
盛世修家谱,自古定理。适逢国泰民安,高度文明时代,希望今天与会人员齐心协作,完成鲁氏家族这一大事。祝鲁氏族谱早日面世。
2017年7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