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 氏 源 流
我们鲁姓的起源版本很多,说法不一。有说来自姬姓,有说源于鲜卑族,有说来自蒙古族,还有人说来自满族、回族、佤族等等,各有各的依据,各有各的考证,各有各的认识。但绝大多数依据《通志·氏族略》、《姓氏考略》、《元和姓纂》等所载认为:我们鲁姓源自于姬姓。周武王的弟弟姬旦有封地在周,称为周公。周公当初被封在东方的鲁国(今山东省曲阜市),但他要留在周都辅佐周王,就派儿子伯禽去鲁国。伯禽到了鲁国以后,继续征伐周围的淮夷、徐夷两地,使鲁国成为当时的东方大国。
到了战国时期,鲁国被楚国的考烈王灭掉。被迫迁居下邑(指国都以外的所属城邑),其公族子孙就以国名为姓,世代相传姓鲁了。
古时的鲁国,拥有较大的封地,包括现在的山东滋县及江苏沛县、安徽泗县一带。公元前256年,鲁为楚所灭,子孙被迫迁居下邑(今安徽省砀山县东),后此地被齐国所占,鲁姓开始在山东大地缓慢繁衍。如战国末期的著名学者鲁仲连即为齐国人,后义不仕秦。秦汉之际,鲁姓开始向当时政治文化的中心——关中迁徙。王莽篡权时,有扶风平陵人鲁匡在朝中任职,号为“智囊”,其子在建武初为武陵太守,其孙鲁恭为东汉名相,“三异堂”堂圣。鲁恭之弟鲁丕任侍中高职,由于此支扶风鲁姓历代显贵,族大人众,于是形成了鲁姓历史上的第一大郡望——扶风郡。
东汉中期以后,鲁姓开始向河南新蔡一带迁衍,后昌盛壮大为鲁姓新蔡郡望。并以新蔡为中心,向安徽、江苏的北部缓慢迁衍。
东汉末年,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定远)人鲁肃为避战乱,举家先迁曲阿,后渡江定居建康(今江苏南京),其子鲁淑,孙鲁睦均为将于东吴,三家归晋后,子孙散居江南各处。
西晋时,著名学者鲁胜为代郡(今山西阳高)人,鲁褒为南阳人。因永嘉之乱,中原士族大举南迁,至隋唐以前,鲁姓已广布江东一带。 唐代前期,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鲁姓得以平稳发展,除继续繁衍播迁于江南一带外,在北方的山东、山西、河北、河南、陕西都得以发展。
宋元之际,居江苏、江西、安徽、浙江一带的鲁姓为避兵火南迁入闽粤,西迁入湖广。元末起义军四起,后为争皇权互相攻伐,致使两江、两湖、两河、皖鲁之地成为杀人战场,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形成“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之凄凉景象。于是明初洪武年间,鲁姓作为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北京、天津、江苏、湖南等地。
清中叶以前,山东鲁姓发展迅速,并随闯关东之风潮到东北谋生,亦有临海之鲁姓赴台,进而播迁海外。如今,鲁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山东、安徽为多,上述两省的鲁姓约占全国汉族鲁姓人口的40%。鲁姓在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119位,人口约192万余人,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2%。
我们入川鲁姓大多于明朝时期,以讨伐镇守为任陆续入川。由于入川后任务多变,环境恶劣,天灾人祸等多种因素。所以,只好四处分散,各奔生计,繁衍生息,自成体系。因此,才导致我们今天这种同宗同族不同字派的尴尬局面。
(2017年10月鲁仕全整理编辑)